祝均一案警示社保转轨风险
【导读】:社保弊案折射了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制所面临的困境 过去两周内,上海社保局长祝均一被“双规”引发的舆论震荡,一直在海内外持续。官方消息已经表明,此案与违规动用社保基金直接相关。目前,多方舆论集中于祝案的性质及人事冲击波;而我们以为,以此次震荡为
社保弊案折射了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制所面临的困境
过去两周内,上海社保局长祝均一被“双规”引发的舆论震荡,一直在海内外持续。官方消息已经表明,此案与违规动用社保基金直接相关。目前,多方舆论集中于祝案的性质及人事冲击波;而我们以为,以此次震荡为契机,也到了对于社保体制改革进行再审视和再抉择的关键时刻。
祝案具体情节知之不详。然而,长达八年任职上海劳动和社保局局长,祝均一正是当地上百亿养老基金的掌管人,其犯案或多或少会对老百姓“救命钱”的安全性发生影响。特别是祝氏多年来一直被视为“社保专家”,据称在社保基金管理中常有“创新”,追求“保值增值”的姿态极为进取。而“创新”有时与违规仅一步之遥,后者又极易成为腐败犯罪的温床。因此,在发现重大违规乃至涉嫌腐败的事实之后,纪检部门及时出手,对掌管社保基金的责任者进行调查和必要惩处,都是必需的。
要紧的是,祝案就其性质而言或许相当严重,但事情本身并不新奇。中国在近年来建立社保体制的过程中,一直准备推行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基金积累制,以期解决往昔由企业“现收现付”引致的巨大养老金支付缺口和激励不足等问题。然而,随着积累的增加,围绕社保基金的违规犯法案件也在不断增多,且大量发生在地方社保系统。相关违法违规案件从2001年以来便屡有报道,至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社保局长会议和社保基金监督座谈会更传出消息,称近七年来全国清理回收挤占挪用社保基金达160多亿元。这个数字,已经相当于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累计节余总量的5%。可见问题之普遍!
如今,祝均一案爆发,显示这类违规滥权事件不仅发生在内地欠发达地区,而且发生在上海这类公认管理水平较高、社保基金较为充裕的大都市,令人备生忧患之心。更重要的是,与这种现象相并存,中国的养老金还存在过于分割、覆盖面狭窄、统筹赤字过大、个人账户过小及“空转”等现实困难。资金的短缺,使积累部分的基金“保值增值”压力增大,更成为基金主管者们高风险运作的借口;高风险运作的损失,又引致资金加倍短缺。如此循循相因,后果会相当严重。
因此,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转与有效使用,除了加强专业监管与纪律检查,还需要从完善制度着手,寻求降低转轨风险的治本之道。
养老保险制度专业性很强。幸有海内外专家学者们近一年来深入广泛的交流与探讨,寻求专业性的制度答案并不很困难。一如识者所指出,中国十余年来逐步建立的公共养老保障制度已经确立了三支柱模型(即社会统筹、个人账户和自愿养老金),这一模型仍应继续。但在具体操作中,考虑到基金积累制遭遇的现实困境,可考虑改为记账式个人账户制(NDC,即Notional Defined Contribution)。这是在瑞典等一些西方国家实施多年、行之有效,而且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制度优选方案。
尽述NDC之运作,需要引述大量专业性文献。简要说来,这一方式与基金积累制相似,仍以个人账户制为基础,使工作者现在的缴费和未来的养老金享受之间形成直接联系,正是一种有利于提高劳动市场效率的正向激励。而两者的差异,在于基金积累制相当于私有的投资账户,缴费做实后由专项基金运作,未来投资收益取决运作成果;记账式账户更像银行账户,缴费后国家担保一定收益率和未来支付,养老金则集中使用于当期支付和购买资产。前者更倾向于分而治之,后者更适于全国统筹;前者极易形成风险偏好,后者可确保稳健诉求(参看本刊2006年第11期“经济学家”专栏“养老金‘空账’新解”)。
很显然,同样是按照市场机制引入个人账户,记账式个人账户(NDC)较之基金积累制,对中国更具现实可行性,更便于操作和管理,而且与当前正在创建中的养老体制完全可以有机衔接。这一选择,意味着因建立积累制而难免的当期支付“巨大缺口”不复存在,也意味着“做小做实个人账户”引致的种种疑虑从此消失。
实行NDC,当然也需要许多基本条件,其中包括大量信息记录和财务核算;也包括以立法形式制定全国统一的强制性养老金规则,实行全国统一的养老金管理系统。此外,由于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已经是一个现实,因此,退休年龄应严禁提前,并考虑逐步推后,按国外通行做法延至65岁。这对于养老保障的可持续、广覆盖至关重要。
总之,社保体制改革很难,祝均一案在上海发生,再次折射转轨风险之巨。当此,NDC或许正是柳暗花明之路。莫若再做考量,然后当断则断。
胡舒立/文 《财经》杂志/总165期